我的兒子迷跳舞
 
 台灣仍有人不能接受男孩子學舞蹈。何善欣一路支持兒子追夢,面對各種指指點點,也拿出很多的堅持。
 
文/謝曉雲      康健 第072
 

       如果有一天,小兒子興沖沖跑來告訴你,他想學跳舞,你會欣然答應,還是說「你是男生耶,女生才去學跳舞!」即使在大家以為「思想開明」的現代社會,這樣的性別觀念依舊存在。
     不過,有一位媽媽不一樣,在她看到小兒子意志堅定想學跳舞時,選擇在一旁鼓勵他實現夢想,不管旁人的異樣眼光。
    他們是何善欣和力揚,一個全力支持兒子的媽媽,和一個10歲開始學舞,現在深深迷上舞蹈的國中二年級男生,母子兩人攜手創作《我是男生,我喜歡跳舞》這本書(久周文化出版),記錄力揚的學舞過程,還有中間面對各種挑戰、堅持、挫折、成長和歡笑。

拒絕社會的性別框架

     從力揚10歲去舞蹈班報名,接待人員覺得疑惑(之前沒收過男學員),到開始上課時,總有人在一旁指指點點、細聲耳語。
     媽媽何善欣和朋友提起自己的兒子在學舞時,也惹來驚訝聲四起,「啊!男生能跳什麼舞?」「拜託哦,你把兒子當女兒養啊?」甚至有一次,何善欣受邀上廣播節目,主持人脫口問她,「你兒子是不是同性戀?」
    「這些誤解、貼標籤的事,我已經很習慣,」她當下鎮定地回了那位主持人,「這是兩回事,我兒子只是喜歡跳舞。」
     不過,何善欣說,要不是經歷兒子學舞的事,自己不曉得原來到現在,大家還是有那麼多性別框架,規定男生可以做什麼,不可以做什麼。
    她自己對外來諸多的疑問和誤解不以為意,但是,學校裡甚至有學生取笑力揚。她能做的,只是不斷幫力揚打氣,「那是別人的看法,而你有自己的看法,做你自己啊!」但後來為了減少麻煩,也尊重孩子的感受,何善欣不再主動向朋友或外人提起力揚跳舞的事。

尊重每個人的不一樣

     大家好奇何善欣在面對這麼多異樣眼光時,為什麼還能放一邊不管,一直堅持鼓勵兒子學舞?她的回答簡單,「我只想讓孩子做他自己。」不過,這簡單的答案是歷經無數眼淚、無助、掙扎和承擔換來的。
     原來,何善欣的大兒子(力揚的哥哥)是個過動症孩子。十幾年前,大家對過動兒了解有限,不曉得這樣的孩子是先天大腦出問題,而把過錯歸咎於家庭教育,認為是父母沒把孩子教好。
     何善欣一路帶著兒子就醫、上課、做行為約定練習,也一路承受外界的誤解和異樣眼光,例如在學校,有些老師私下說,「兒子是被她教成這樣的。」
     甚至後來力揚也上了學,有老師表明不願意教力揚。「他們很直接問我,力揚是不是也很難教?」何善欣回憶說。
 面對這些壓力,她坦承自己曾經軟弱、憤怒,心想「為什麼是我們?」但上天的試煉沒有擊倒他們,「眼淚流乾,就不哭了,想方法讓自己開心快樂。」她積極去上各種能幫助兒子的課程,還以自己的外文專長,翻譯許多國外關於過動兒的著作,也把自身經驗寫成書,希望能幫助家裡也有過動兒的父母。後來,更成立「中華民國過動兒家長協進會」,擔任創會理事長,到各處演講、授課。
     因此一路走來,何善欣深刻體會,不管別人怎麼用異樣眼光看自己的孩子,如何給他們貼標籤,只要孩子自然地做自己,找到和自己愉快相處的方式,就夠了,她沒有其他太大的祈求。
    她也用這上天給的機會,從小讓孩子知道,每個人本來就不一樣,沒有所謂正常、特殊之別,因而,要學習打開心胸,接納並尊重別人的不一樣。
   所以,從小力揚在學校看到身心障礙的同學被人欺負,會挺身而出,「你們不曉得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嗎?有些不一樣是天生的,你們不能因為別人跟你們不同,就欺負人。」他很堅持,並和欺負人的同學抗議爭辯。

放手讓孩子尋夢

     有些父母把兒時未完成的夢想加諸孩子身上,或自以為對孩子好,所以送他們上各種才藝課,幫他們設定未來人生的路,不論孩子自己是否喜歡。
     但在何善欣家裡,孩子們學習任何課程,幾乎都要自己要求,包括力揚想學跳舞,也是她被兒子渴望學舞的熱情和堅持撼動,所以支持他去嘗試。
    何善欣覺得,孩子有自己的舞台,父母應該放手讓他去試,而自己所能給他最好的,是在身邊陪伴、全力支持。
    很多父母為孩子做選擇,但孩子沒興趣、不喜歡,或是走得不順遂,到後來就埋怨父母。但你問這些孩子,「你喜歡什麼?自己希望做什麼?」他們也沒有答案。因為成長過程中,這些孩子只接受父母的安排和期待,沒有機會自己去摸索、發現興趣所在。「讓孩子去嘗試,然後自己找到要什麼,這很重要,」何善欣強調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看著力揚學舞的過程,何善欣感受更深。


 「如果人生能夠重來,我願意用我的北一女、台大外文系換這些豐富與歡笑,」何善欣在書裡寫道。她看力揚表演時,跳到忘我,還有在舞團紀律的磨練之中成長,覺得孩子的一切真美好。她笑說,自己年輕時「太乖了」,只會按照社會期待去走安全的路,沒有勇氣冒險,放手做自己想做的事。「我小時候也喜歡跳舞呀,」她回想。
 「能做自己想做的,就會全力以赴,即使跌倒失敗,自己願意承擔,也會發現自己的限制。考慮得太多,反而什麼都做不了。」

學習的動力來自快樂

  幼教專家所強調的快樂、自發的學習效果最好,從力揚身上得到印證。
 進舞蹈班學舞才一個月,當時10歲的力揚就挑戰跳級測驗,考進團員班,並以不到一年的舞齡,代表舞團赴德國參加Paderborn國際藝術節,在外國的舞台上表演中國民俗舞,這也是力揚最喜歡和擅長的舞蹈。後來,更在全國學生舞蹈比賽初賽中,拿下國小古典組台北市南區第一名,亮麗的表現讓舞蹈班老師非常驚喜。
 不同於很多孩子被父母「架去」上才藝班,練習時三催四請,利誘、處罰並施,力揚平時有機會、有場地,就自發快樂地舞蹈起來,在客廳、住家社區的公園草地,常有他跳舞的身影,甚至一家人在國外旅行,也邊玩邊練舞。
 比賽得名對別人來說,可能是件光榮事,但對力揚而言,卻一點也不讓他高興。「我跳舞是因為我喜歡、快樂,不是來比賽的,」力揚堅持地說。他覺得一要競爭比賽,老師就又逼又罵,跳舞的愉快心情都沒了,「我是不用老師這樣罵的。我是自我要求的人,老師應該因材施教,不用這樣對我,」他說。
 「學習本來是很有趣的,是大人發明的評量把學習的樂趣剝奪了,」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洪蘭不只一次在報紙、雜誌及公開演講的場合上呼籲現代父母「讓孩子快樂學習。」並強調,自動自發的學習效果和又逼又罵的絕對不同。
 下次,當你的孩子鼓起勇氣,想要踏出追逐夢想的第一步時,別忘了放手讓他去試,而你的支持會是他成功快樂最好的助力。

 《我是男生,我喜歡跳舞》久周文化出版

 

引用文章:http://www.lcenter.com.tw/hope/ParentDetail.asp?no=18
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.
 

 

內容介紹:

       選擇,往往需要勇氣。
對「我是男生,我喜歡跳舞」主角,也是作者之一的男孩──揚來說,勇氣,讓他穿上緊身舞衣,獨自優遊於舞蹈世界的女兒國;也感動了媽媽無畏外界蜚短流長,願意陪他築夢踏實。 
        對北一女、台大外文系高材生的媽媽何善欣來說,她也曾掙扎於外界的奇異眼光與傳統社會的性別框架中,對揚的選擇有所疑慮;但是,當她決定勇敢陪孩子走下去後,一路上的精采風景讓她感慨道:「如果人生能重來,我願意用我的北一女、台大外文系交換這些豐富與歡笑!」 
       這是一個很真誠的故事。由作者母子檔合力撰寫而成,從母子兩方不同的角度,試圖為親子關係拼湊出另一番面貌。 
       電影「舞動人生」中的小男孩比利捨棄拳擊而選擇舞蹈時,他被父親狠狠修理了一頓──不僅因為恨鐵不成鋼的心情,更因為「跳舞是女孩子家的事!」就像比利一樣,揚選擇舞蹈是直覺的喜愛,無關乎世俗價值觀,也無關乎功利取向的考量。 
       「我是男生,我喜歡跳舞」可能會是很多人的故事,可能有更多父母與孩子間也正面臨類似選擇的角力
。孩子的成長路上,家長應該扮演加油站角色,還是嚴厲的指揮官?作者告訴我們,父母可以用更寬容的角度理解孩子的嚮往,同時無畏於外界的眼光、枷鎖,努力陪孩子擁抱人生的任何可能性,因為生命只有一次,不能重來!

 

作者介紹

郭力揚
13歲
10歲開始學跳舞
11歲(2002年)赴德國Paderborn參加國際藝術節表演
2002年全國學生舞蹈比賽(初賽)國小古典組台北市南區第一名
喜歡跳舞、彈琴、玩手機、聊天、做點心、發呆、在地上打滾

何善欣
台大外文系畢
美國奧瑞岡州立大學 碩士
中華民國過動兒協會 創會理事長
著有 《最棒的過動兒》〔心理〕、《我愛小麻煩》〔平安〕 等書
譯有《不聽話的孩子?…過動兒的輔育與成長》〔新手父母〕、《過動兒父母完全指導手冊》〔遠流〕、《叛逆的孩子》〔新手父母〕等書。
工作內容還包括演講,授課,主持廣播節目等
26歲,初為人母,生下第一個兒子
31歲,生下第二個兒子-- 揚

 
序文

序──帶孩子勇敢舞出自己
吳佑佑
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
       因工作的關係認識了善欣,一位認真尋求解決方法協助大兒子的注意力缺失及過動症的母親,帶著孩子就醫,一起與孩子做行為約定。
       十幾年前,國內專業團隊對過動症兒童所提供的服務相當有限,學校老師對他們的瞭解更少,孩子們常常被誤會是不受教、家教不好、不用功等。
善欣與一些因孩子的注意力缺失及過動症飽受誤解的家長們,一起成立了為孩子們請命的中華民國過動兒家長協進會,擔任創會理事長。
        又因為國內能夠提供給家長參考的書籍相當少,善欣借助自己的語文專長,為專業人員、老師及家長翻譯及著作了多本與過動症有關的專業好書,在這個領域她是專家。

        我一直相信有認真執著的家長就有堅持的孩子,過動症的孩子很多時候何嘗不也就是個小固執呢?揚不是過動兒,但是他卻將善欣的認真執著更發揚光大!
最初見到揚時,他一而再地要求我家與他同年的女兒做「下腰」給他看,也嘗試著做前、後翻,對一個從沒學過跳舞的孩子而言,他的筋骨有夠軟,真是先天上就佔了十足的優勢,但是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卻是揚表現出認真與堅持的學習態度。
他知道自己喜歡什麼、要什麼,鍥而不捨地把握住每一次與父母溝通的機會。

       說實話,電影「舞動人生」和澎湖的小女生哪能真正地發揮什麼功能。重要的是揚一而再、再而三地表白、溝通,而善欣也願意站在孩子的立場著想,以孩子自覺的快樂為主要思考方向,再加上好的抗壓能力,知道自己要什麼、做什麼,才能不受世俗價值觀的限制,做自己。

 

 
文章引用: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長頸鹿(鹿鹿)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2) 人氣()